上海供排水项目网
 返回主页会员登陆会员注册论坛菜单论坛样式

邮箱账号:@shwater.net  密码:   
 你的位置:上海供排水项目网水业快讯(与中国水行业国际排名第一的《水业中国网》合作)→ 浏览帖子:可持续发展的样本:“洱海经验”新闻调查
你是本帖的第 929 位阅读者
 『 帖子主题 』:可持续发展的样本:“洱海经验”新闻调查

陆僶睿


金钱:961500
经验:144138
魅力:144268
帖数:4693
等级:15
『 版主 』
  信 息  留 言  OICQ  邮 箱  主 页  编 辑   引 用楼   顶

可持续发展的样本:“洱海经验”新闻调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经过整治后,洱海周边风光如画
(水业中国网上海站9月27日讯)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

2003年,洱海水质遭遇“拐点”——一度局部下降到Ⅳ类标准。大理仅用3年时间就使洱海水质恢复到总体达到和保持Ⅲ类,部分时间达到Ⅱ类水的标准。洱海,成为我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与此同时,就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一场前所未有的“洱海保卫战”在大理打响的时候,“十五”期间,大理白族自治州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十五”期间,大理州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其工业总产值继2003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后,2006年实现3年翻番达到210亿元。2005年,洱海源头第一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洱源,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地处洱海沿岸的大理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其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名列全国第95位。

在洱海水污染治理和保护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流域生态不断改善的同时,大理州及洱海源头、沿岸两个县市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大理,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用自己的实践走出了“边污染边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怪圈”。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率调研组在大理调研时认为:“洱海治理的成功例子,证明了中国完全可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保护与发展并重,大理,提供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共荣,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洱海清,大理兴”。洱海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政绩观。在经济建设中,凡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哪怕是“一本万利”也“一票否决”,一切发展都服从服务于洱海保护。为了洱海保护,一次次牺牲“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为了洱海保护,一个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州举全州之力,呵护着苍洱间的一泓澄碧。

这是一座深藏于地下的“丰碑”。

大理登龙河污水处理厂,一条足可以并排跑两辆东风车的地下“大隧道”被掩盖在繁华的都市地下。洱海南截污干渠,总长17.2公里,这条总投资达4.1亿元,连接洱海下河湾到大鱼田污水处理厂的地下排污干渠,被大理的老百姓称为“地下的丰碑”、“看不到的政绩”。

投入4.1亿元巨资建设一条“看不见、参观不了”的工程,这是大理领导干部“一切为了洱海”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洱海治理无小事”、“洱海之水金不换”、“只要洱海清,不显政绩也开心”……在大理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些话,不是被大理的领导干部挂在嘴边,贴在墙上,而是深深烙在了他们的心里,落实在了行动上。

2003年省政府在大理召开的现场办公会,提出把大理建设成滇西中心城市,首先就要坚持洱海保护。保护洱海,大理州委、州政府树立保护治理好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的观念。“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一切城市的建设和开发都必须服从洱海的保护,凡是不利于洱海保护的要一律停止”,一种一切工作以洱海保护为前提的政绩观,开始在大理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

“湖泊治理关键看实干,看敢不敢得罪人,看把保护放在一个什么位置。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洱海保护作为大理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大理实实在在的第一要务。”大理州州委书记顾伯平这样总结大理的“洱海经验”。

为了洱海保护,一个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州正在举全州财力,呵护着洱海一泓澄碧。

洱海治理,仅“6大工程”34个子项目,资金概算总投资就达30亿元。如此庞大的治理资金,对于大理州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洱海治理,2003年至2006年的4年间,大理州累计投入11亿元,这其中州、市、县财政从各个渠道的投入达到了6亿多元。洱源县老县城受山体滑坡的威胁,县里5大班子、22个机关、4所学校的办公楼、校园已成危房,因为财政吃紧,规划了4年都未能搬迁。但就是这个全县还有2万多贫困人口,财政收入甚至有时不能保公务员、教师工资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洱海保护这一第一要务,3年来累计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3000多万元投入洱海保护。发展相对较好的大理市,更是倾全市之力,3年来市本级3亿多元巨资投向洱海。洱海治理,单靠大理并不宽裕的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够,为还复母亲湖的清澈,大理全州上下千方百计为洱海保护多渠道筹集保护、治理资金。先后向中央和省争取专项治理资金4亿多元;吸引民营资本投入5000多万元;大理甚至贷款搞环保,向银行“举债”3.5亿元,投入洱海治理。

  与此同时,创新投融资机制,逐步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治理投入模式。大理通过提高水资源费收取标准、在全省率先采用BOT方式,吸引民营企业云南庆中科技建成日处理5000方的登龙河污水处理厂等方式,建成了一大批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

为了洱海保护,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一次次地牺牲“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进行着理性的抉择。

  2007年,洱源县150万吨钛精矿项目招商引资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理矿业决定入主开发。150万吨钛精矿项目建成后,将实现20亿元的产值,2亿元的财政收入,无论对投资商或是洱源县来说这个项目都是个“金娃娃”,但是为了环保,洱源却一次次放弃了这一财政收入实现大翻番的机会。钛精矿项目从2003年开始招商,因为洱源提出要将企业放到远离洱海源头、离县城70多公里的炼铁乡,企业环保投资过大,省内外几十家看好钛矿资源的企业最后都望而却步。

“谁都知道矿冶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立竿见影,但是‘洱源净,洱海清’,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上,我们永远都是保护第一,对于洱源来说,环保永远都是立县之本。”洱源县县委书记许云川对洱源这几年“守着金娃娃慢发展”毫不后悔。

保护洱海,洱海源头第一县洱源,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县财政局的刘桂良副局长告诉记者,洱源的财政收入在2006年以前都是全州第三位,而到现在已经落到了第8位。“不是洱源发展无方,而是为了洱海保护,洱源选择了放弃高产值、高税收,同时也带来高环境压力的产业”刘桂良对记者说。

早在2005年洱源县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过亿元,在大理州名列前茅,纵向来比,洱源“十五”期间GDP的增速达到10.1%,2006年的增速达到了12.1%,今年上半年达到了18.93%。但是横向来比,面对周边县区剑川、鹤庆近年来大力发展矿冶业,工业发展迅猛,今年上半年大理州各个县市的经济增速排名中,洱源落到了最后。

洱源做出的这种牺牲在洱海保护中并不是个案。

境内3条江注入洱海的大理市上关镇,毅然关闭了建在苍山面山上的花园水泥厂,镇里因此每年失去税收150多万元,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时候,上关,成为了一个没有工业企业的纯农业镇。

实现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大理严厉查处“五小”、“十五小”,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零点行动”。点源污染治理,因为涉及地方、企业诸多经济利益的冲突,一直是湖泊治理的难中之难。查处“五小”、“十五小”3年间,云南人造纤维板厂、大理造纸厂、大理市化工厂等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在洱海治理中被关闭;大理市中庄如意造纸厂、下关制药厂等一批企业被从环境敏感区迁出;洱滨纸厂、大理红山水泥厂等一大批企业通过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实现了达标排放。仅2003年到2005年,大理州就出动环境监察2779次,依法取缔违法排污企业5家,“十五小”144家,责令停产14家,限期整改11家。 “铁腕治‘五小’”,大理在全国的湖泊治理中,率先实现了流域排污企业全面达标排放。

为了洱海保护,大理州招商引资还设置了严格的环保限制。几年来,一大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对环保造成威胁的招商引资项目,被一票否决,坚决挡在了门外。

“有州委、州政府和人民群众做靠山,我们环保部门拥有很大的‘权力’,再强势、再有钱的企业,环保有问题,说停就停、说罚就罚。”大理州环保局局长许映苏告诉记者,大理州党委、政府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使她拥有了让别其它地方环保局长们羡慕不已的工作“环境”。

“洱海是大理的灵魂,是大理一切发展的前提,洱海出了问题,大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刚刚调到大理的代州长何金平,上任开的第一个会就是洱海治理保护的会议,他代表大理州参加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也是去交流洱海保护的经验,何金平对洱海保护很有感触。

大理州领导干部“一切为了洱海”的政绩观,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有群众对我说,只要能保持大理的水碧山青,那怕‘GDP’放慢一点都没关系,群众的理解是对我们最大的鞭策,我们要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把保护洱海的重任传下去。”大理州代州长何金平对记者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理州积极探索生态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逐步建立与洱海流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开辟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坚持洱海保护这一大前提的同时,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中心城市。

一边是保护洱海的大前提,一边是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大理如何破解这一对看似对立的矛盾?

“事实上,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理州委书记顾伯平向我们分析道,“环保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不抓发展的保护是消极的保护,这种保护往往是短暂的,长远来看保护不好,也保护不了”。面对洱海保护与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双重历史使命,大理选择了一种积极、科学、理性的保护方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用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布局,走一条适合洱海流域生态的经济发展道路。

科学规划,省政府现场办公会明确了大理市的建设布局:“一海、两线、两片”。“一海”,即洱海。进一步加大对洱海的保护力度,在搞好保护的前提下环洱海进行布局。“两线”中的西线,突出环保、文物古迹抢救和保护,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东线,发展山地城市。“两片”中的洱南片,以凤仪为重点,主要发展和布局商贸物流业及新型工业,“两片”中的洱北片,重点建设绿色生态带,发展高效农业。

科学布局,大理州进一步深化区域结构的调整,进而提出“两保护、两开发”——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的布局。

这是大理州未来打造的一个百亿元产业。

凤仪镇,大理创新工业园区,以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为龙头,一座雄伟的“汽车城”正在崛起。就在今年8月力帆骏马刚刚结束的供销大会上,国内三大发动机生产商——东风康明斯、江淮动力、玉柴以及重庆顺华安全玻璃等汽车配套厂商决定入驻创新工业园区。2006年力帆骏马完成工业产值24亿元,其拖拉机产销量居全国前5名,在云南市场占有率高达82%,载货汽车在西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接近20%,出口居省内机械行业前列,力帆骏马已经成为我省产销量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创新工业园区是大理市优化工业布局、实现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打造的工业基地之一。为建设滇西中心城市培育产业支撑,大理市提出了以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加快全市工业发展步伐的战略举措。工业园区建设,大理避开洱海上游环境敏感区,科学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在创新工业园区,与力帆骏马隔路相望,记者看到一条投资8512万元,拥有5万锭棉纺、800台布机,年产40万套服装的生产线——云南滇西纺织厂5万锭棉纺搬迁技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今年年底,云南滇西纺织厂将整体搬迁到创新工业园区,以减轻对洱海的环保压力。

在地处洱海下游、下关城区下风口的凤仪镇坝区,规划建设41.26平方公里的创新工业园区,大理创新工业园区以绿色生态为特征,规划布局了汽车制造、纺织、生物加工、建材和仓储物流等几大产业。目前园区建材产业片区已吸引6户水泥生产企业入驻,年产水泥300万吨,其中旋窑水泥280万吨,其汽车及机械加工制造产业片区,力帆骏马入驻后,产生巨大的产业聚能,又吸引来许昌传动轴、湖北三环车桥公司等6户企业入驻。2006年创新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6亿元,占大理市辖区工业企业总产值产的24.74%,随着一批印包、塑料、机械、生物加工企业即将入驻,创新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带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来。

实现生态大理与经济大理的和谐共荣,大理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力争在以洱海、苍山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大理市把培育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仓储物流、居住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洱海保护并没有让大理市发展工业“望而却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我们坚决砍掉,在洱海保护的前下,大理市提出了走新型工业之路的‘工业强市’目标。”大理市市长段力告诉记者,取缔“五小”,大理砍掉了若干小造纸、小纺织,与此同时,大理市工业培育起烟草及烟辅、建材机械、食品饮料、生物开发等一批产业,这些产业的共同特征是“低投入、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益”。几年来,以沱茶股份、大啤公司、东亚乳业、来思尔乳业、大理娃哈哈、力帆骏马、大理药业、滇西水泥等骨干企业为主,大理“绿色工业兵团”迅速崛起。2006年大理市属工业总产值达64.26亿元,创历史新高,也就是在这一年,大理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一跃进入了全国百强,名列全国第95位。

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今年大理市又启动了总投资达34.6亿元,产值达50亿元的18个重大工业项目,洱海之滨的大理市,工业阵容更加壮大。

同样,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洱源,放慢发展,却没有放弃发展。在洱源邓川工业园,记者看到了一家没有排污口的企业——新希望云南邓川蝶泉乳业。这家企业投资150万元,实现中水回用,所有的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又循环利用为厂区绿化用水。2006年,新希望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新希望入驻,激活了洱源有着千年养殖奶牛历史的乳业,每年直接支付给奶农的奶款达1.2亿元,仅一个企业的入驻就带动了15万人就业。与新希望乳业毗邻而立,力帆骏马邓川拖拉机装配厂同样也是一家没有排污口的企业,然而就是这家企业,2006年实现了产值8亿元。发展工业,贫困县洱源同样也走的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邓川工业园区,以乳品加工、机械装配、建筑建材、果酒饮料、农副产品、农特产品加工为重点,引进了38家企业入驻,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带动周边乡镇季节性用工达1万多人,而从2002年开始,邓川工业园区已经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

苍洱经济圈以发展新型工业为主,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与此同时,围绕洱海保护,大理州树立“大洱海”的理念,在全州范围内也进行着产业布局的重新优化、调整。大理州工业发展明确提出了以大理、祥云、鹤庆、漾濞、剑川5个县为建设重点,把工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不受环境限制的地区。

一度在大理州排位靠后的剑川、鹤庆等县,紧紧抓住资源型产业不断上升的发展机遇,把工业放到了优先发展的位置。鹤庆县先后引进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冶金集团、西南有色地质局等一批企业开发金矿、铝土矿,成功引进新中坡三德集团投资3.69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吨水泥生产线;剑川县实施大企业发展战略,成功引进国资水泥,建成投产日产2000吨级的水泥生产线。今年上半年,鹤庆、剑川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实现了45.5%、49.02%的高速增长,工业为大理的“后发展”地区带来了新的动力。

发展工业,即使在不受环境限制的地区,“工业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仍然是大理的发展“铁律”。

祥云飞龙是全国10大锌治炼企业之一。利用国内首创的“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工艺”,使常规工艺难于处理的低品位废矿、尾渣变废为宝,祥云飞龙不但实现了企业的零排放,每年还“吃”掉废矿2万多吨,回收400多锌金属吨,创效益300多万元。祥云县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滇西最大的资源再生产业,目前,以飞龙公司、汇鑫公司为代表的资源利用企业,年处理来自省内外的废矿、尾渣及废旧资源30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

围绕洱海保护,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理州在“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保持了14.95%的增长,工业的强劲拉动使大理“十五”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时期。在今年启动的第二轮工业“倍增计划”中,大理州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节能降耗、减污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在今年上半年,大理工业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增长高峰,全州12个县市中,有8个县市的工业经济增速超过了40%。

一边是大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边是苍山青翠欲滴、洱海碧波常清,大理成功实现了绿色GDP的增长。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世界都是难题,洱海周围都是密集的村庄,周边农业人口众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要解决好生态与农业产量、品质、安全的矛盾,决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大理州在湖区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大力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技术和沼气池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大理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大理银桥镇马久邑村。农民尹辅元给记者喜滋滋地算了这样一笔帐。以前他家的水稻每亩要施尿素18公斤、磷肥20公斤,实施控氮减磷后,农业部门推广使用磷素活化剂,现在每亩地施500克磷素活化剂,只用再施尿素15公斤、磷肥10公斤就可以了,这样算下来,尹辅元家每年光化肥钱每亩就可以节约12元,尹老汉告诉记者,施用磷素活化剂后,家里的水稻长势还比原来的好, “控氮减磷科技种田不担保护了洱海,也给我们带来了实惠。”

马久邑是一个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村庄,1993年,这里曾经创造了亩产1024.64公斤的全国粳稻单产冠军,而通过在洱海治理中实施控氮减磷,平衡施肥,马久邑的水稻单产,又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军。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全世界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洱海周围都是密集的村庄,周边农业人口众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要解决好生态与农业产量、品质、安全的矛盾,决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洱海保护大理创造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奇迹,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控制农业面源对洱海的污染,关键是减少农田的氮、磷施用量。向田里施尿素、磷肥、普钙是农民沿用了几十年的方法,如何既减少农田的氮、磷施用量,又不造成农业的减产减收,大理展开了一场为土地量身定做“营养大餐”的工作。

洱源是一个农业大县,唤醒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深入人心,3年来洱源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农科人员走向田间地头,先后有6万多农民接受了培训教育。在此基础上,洱源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测土配方工作。为了摸清楚洱源的农田缺什么、多什么,“因地制宜”控氮减磷,洱源在全县9个乡镇,选取了1000个土样化验点进行化验分析。根据洱海流域土壤养分中速效氮、磷含量较高,洱源乳业发达等特点,洱源制定了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微量元素的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及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治理的方法,平衡土壤的生理结构,降低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流失,减少对洱海水体的污染。2004年至2006年,洱源共在全县7个乡镇完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5万亩,经过104组临测统计,实施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后,55万亩农田累计减少纯氮用量338.88万公斤,折合尿素736.7万公斤,累计减少五氧化二磷施用量247.92万公斤,折合普钙1549.5万公斤,在氮磷施用量减少的同时通过科学施肥,这些农田平均亩产增加了4.23%,每亩节约成本或新增产值27.4元,仅此一项洱源农民增收达1507万元。控氮减磷,洱源还在项目区建起无公害蔬菜7000亩,在无公害蔬菜的田地里,500台频振式杀虫灯,让每一棵蔬菜都在幸福地生长。

控氮减磷同样实施在了我省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之一大理市。大理市启动了2000多个测土配方土样化验点,给化验点每家每户发放土壤配方卡。根据大理土壤呈高氮、富磷、缺钾、缺微量元素的实际,大理市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大力推广控氮减磷、增钾、补素的优化平衡施肥技术,示范推广昂力素、土壤磷素活化剂等微量元素,2003年到2006年,大理市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63.7万亩,共减少氮磷施用量达1.2万多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理还大力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近年来,大理市农业局狠抓“水改旱”,发展起冬瓜、大蒜、食用大荚碗、香葱、高蛋白高赖安酸饲用玉米等经济作物。4年来,大理共实施“水改旱”26.2万亩,减少化学除草面积3.66万亩,高效农业,给大理市农民带来了2.5亿元以上的经济作物收入,在我省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之一,围绕洱海保护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生态经济已经成大理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003年秋种到2006年,洱海流域18个乡镇4年累计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示范推广昂立素和土壤磷素活化剂161.1万亩。监测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实施控氮减磷的农田外排水中,总氮削减了15.9%-24.7%,总磷削减了32.7%-35.1%,在氮磷施用量成功减少的同时,这些农田亩产量平均增加比例达4.9%。

洱海流域的大理、洱源,有着千年乳业加工历史,人畜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也是一个主要的污染源。在洱源县三营镇新龙村,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当地农民称为“牛粪换沼气”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洱源县引入民营企业投资150万元建成太阳能中温钢体沼气站集中供气系统,系统应用太阳能技术,将牛粪发酵,产生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农户家中。通过这一日产沼气200方的供气系统,新龙村的农民将牛粪交到沼气站便可以折算成沼气,像城里人那样用上用“管道沼气”。几年来,洱海流域内共建成沼气池1.9万口,沼气池变废为宝,既为洱海流域的重要产业——乳业,解决了牛粪处理的问题,又为农村提供了清洁能源,同时沼液还为农田提供了最好的有机肥,农业循环经济,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对洱海的污染。

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不但没有造成农业减产,反而带来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理为湖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爱蓝色的洱海,散落着点点白帆,心随风缓慢地跳动,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你让我常久沉重的心感到从没有过的轻盈……”随着歌手许巍沉静的歌声,2007年这样一首歌谣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是一个更加韵味幽长的大理。

洱海的空灵绝美,带来了大理的灵魂芬芳。

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荣,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在使大理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民营企业独秀集团是这种吸引力的直接受益者。清澈的莫残溪从苍山雪峰一路欢歌潺潺流过,在独秀集团开发的大理感通别墅,形象代言人凌峰的巨幅海报背苍山面洱海十分显眼。“感通别墅的业主几乎全部都来自省外各地和世界各国。”独秀集团的总经理杨绍元自豪地对记者说。感通别墅的房价已经飚升到8000元一平方米,这对于云南州市的房地产来说是一个“天价”。在大理,有不少被称为“台湾村”、“洋人村”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为留连这里的山山水水,而对大理产生了归家一般的眷恋。

大理正在成为吸引世界的“心灵家园”。

2007年,一条新闻震惊了中国房地产界,滇西小城大理,居然在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排行榜上排到了第三位。山水绝美、社会和谐催生了大理的居住产业。大理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72家,从业人员两万多人,“十五”期间,大理全市累计开发土地面积4000余亩,完成商品房投资27亿多元。2006年,大理实现住宅交易面积28平方米,交易金额9.5亿元,大理的房地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外销房占了相当的比例,从世界各地前来置业的人们成了大理房地产主要的销售对象之一。

环境的嬗变,也带来了大理旅游文化产业的“全面提质”。

在经过了旅游的浮躁期后,大理露出了她沉着高远的本真。大理在旅游中注入环境、文化的内涵,从“卖景点”到 “卖文化”、“卖环境”,大理世界级的美丽,笑容更加意味深长。

曾经因为拍摄电影《五朵金花》而蜚声国内的蝴蝶泉,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蝴蝶馆,人们可以一年四季欣赏蝶舞翩跹;投资2400多万元精心打造的《蝴蝶之梦》成为了大理旅游的“明星景点”,一年营业收入可达1.5亿元;2006年令人瞩目的崇圣寺开光大典,更是把大理中国佛都的品牌打到了世界。环境、旅游、文化相辉映,“十五”期间,大理接待海内外游客以6.1%的增速递增,大理好风光正在实现“世界共分享”的梦想。

一面如梦如幻的湖水,养育了一片如诗如画的土地。一片天人合一的土地,呵护着一面平湖的千年澄碧。

大理,在可持续发展中走向和谐。
(来源:云南日报网,2007-9-27)(水业中国网陆僶睿编辑)

状态:
2007/9/28 1:22:34 帖子管理:总置顶置顶精华加锁删除移动
共有 0 页, 0 张回复帖,每页有 10 张贴子 >> [ ]
页码:
  快 速 回 复

用户信息:

用户名: 没有注册?密码: 忘记密码?

帖子内容:
·HTML标签: 不可用
·UBB标签: 可用
·贴图标签: 可用
·Flash标签:不可用
·表情字符转换:不可用
·最多15KB

[按 Ctrl+Enter 直接发送]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0086-21-52663870 Fax 0086-21-52668991 Email:chenzhenyu@shwater.net MSN:shwater.net@hotmail.com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上海玮海罗商贸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668号科技京城西楼10楼H座,邮编:200001
 沪ICP备06060600号